当前位置: 主页 > 天下 >   正文

奇妙:竿测影法(土规法)的起源与中道文化

导读:所谓立竿测影,是将一根竿竖直立于阳光下,通过观测竿影的长度变化来推测具体的时节和时点。2、立竿测影由来已久古人立竿能测风向,那定能据其测影。4、立竿测影定四时八节5、立竿测影定“地中”《周髀》言:“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中庸”,道家主张“中庸”。 两者虽然内涵不同,但“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可见,儒道“中”的思想渊源也应是一致的。 千百年来,正直、公正的“中间道路”思想已内化为稳定的社会意识。 那么,“中间道路”思想的起源与什么有关呢? 其实源于人类对影子的认识。 借助影子,人类可以确定时间、方向和节气。 确定时间、方向、节气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立即测量影子。 所谓杆影测量,就是将一根杆子直立在阳光下,通过观察杆影长度的变化来估算具体的季节和时间。 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图贵的方法是即时测量的方法。

“中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 早在远古时期,“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已诞生或固化。

《尚书·大舆墨》记载,尧将禅位让给舜时,告诫说:“人心险恶,道心狭小,精气唯一,任其固守中枢”。 这十六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名的。 在《十六字心传》中,历代名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但都有一个共识:修身养性、清心寡欲、秉持正道。 从此,“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成为历代皇帝的最高治国理想。

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_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

乾隆御笔

既然中庸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那么什么是“中”呢? “中心”的想法从何而来? 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1、“中”字的本义与立杆测量有关。

我们简单看一下甲骨文中“中”字的演变:

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_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

“中”字的演变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中”字的形状如何变化,“|”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中间几乎没有变化。 “|” 应该是“中”字的核心。 汉字多为象形,“|”显然是旗杆、木杆、竹杆。 中国传统文化大师姜良辅先生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的上半部分是景,下半部分是景的投影。 这个说法应该比较接近现实。 另外,杆子的竖立位置也很特别,即竖立在正方形或圆形的中间,有明显的“居中”之意。 确定中间位置需要测量,所以“中”字应该与测量有关。

早期甲骨文中的“中”字,杆子上下时而左时右,有等量的飘带随风飘动,应反映了占卜当天的风向。 这与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李忠”铭文是一致的。 例如:“震、来甲辰李忠”、“……子、李忠允许风死(无风)”、“壬申不震我李忠”、“七月李忠八月风死” ”、“七里中风死,风灭日变。” 铭文“立中”和“死风”说的是在一定区域(广场或祭坛等)中间竖起旗帜但没有风。 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测量风向。

在古代,人们相信风向可以反映运气的好坏。 《黄帝内经·九宫八风》云:“是故太乙移而立于中宫,面向八风,以预测吉凶。风从南方来,名曰大风。”弱风能伤人……风从西南来,称为风,伤人……”这里的“太乙”就是北极星,意思是太乙移动,站在中间。宫,以它为方位中心,然后按照北斗七星的方向旋转。 确定八风的方向。 如果风向与斗柄指向的区域相同,则为正常,如果不同,则为异常。

“中”字与极测量密切相关,具有占卜的意义。 更深层的意义是通过极来了解天象、感知天地。 杆的测量也产生了日历。 因此,历法在后世成为王权的象征也不难理解。

2、即时测光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人可以用一根立杆来测量风向,当然也可以根据它来测量影子。 寒来暑往,人类日出而作,日出而息。 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极影的长度随着一年中的日出、中午、日落周期而变化。 杆影的长度随着春夏秋冬的周期而变化,这种现象与植被的生长和衰退以及水果的采摘密切相关。 我们还可以认识到,通过极点测光法来确定时间和节气比依靠物候法(以候鸟归来和植被枯萎为参考)要可靠得多。

(一)黄帝迎日出谋。 “黄帝迎日而进(方略)”可能是最早应用即时测量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得宝鼎万曲,问贵屿郡,郡答曰:黄帝得宝鼎,时日冬至”。正月得天命,于是黄帝迎日而行,至二十岁。二十、黄帝三百八十年升天。”引文中的几个关键词很有说服力。

“迎日推策”,《史记文选》注:“金毽曰:‘策,数,迎数。’” 瓒曰:‘观日月,推未来,故曰迎岁’”《史记·义》解释:“迎日月未至,送之。当他们经过时就走开。” “德硕旦冬至”,“硕旦”,指旧历中每月的第一天,具体指农历正月初一。 “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 旧历以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点和终点。 “天道有始有终”,显然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四时交替又重新开始的自然规律。 黄帝能够提前准确地预测日月的出现并确定冬至,充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日月运动的规律。

(2)陶寺古观象台。 如果单靠黄帝推荐迎太阳来证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极影法测量节气的话还不可信的话,那么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的考古发现的4000多处年前就可以完全证明极影法的古老性。 。 考古人员在陶寺遗址发掘出13根自北向南呈弧形排列的夯土柱。 经过验证和修复,他们发现古人站在中间的圆圈里,可以通过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到日出的位置。 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事。 其中,从第二缝看到的日出是冬至,从第十二缝看到的日出是夏至。

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_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

古观象台复原图

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

冬至日光

我们由衷地敬佩古人的智慧,我们也应该由衷地相信,古人在建观象台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测量节气的方法。

3、极光度法(土归法)测定四正四维

四正四维是八方。 四立是东、西、南、北; 四个维度是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 早在新石器时代,方位的概念就已在中国建筑中得到体现。 例如: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建筑格局是大门朝南; 甘肃齐家文化、锡瓦文化墓葬墓头均朝西北; 辽东大量石棚的主入口方向是当地冬至日出日落的方向等。 这些遗址的方向分别是南方、西北以及冬至日的太阳,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定位方法,而定位方法与太阳有关。

最早的定位方法称为“屠贵法”。 “涂桂氏法”就是直接极光测定法,由“表”和“桂”两部分组成。 “标”是竖立在平地上的一根杆子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圭”是南北方向放置的尺子,两部分垂直相交。 古代称面影为“经”或“拨”,根据面影可确定方向,分为两种。 方法如下:

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

标准

(1)立立杆。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竖竿的方法:“匠人建国,以水土为郡,立典以郡,以景为引,通天下景。”白天日出、日出的景色称为“参考太阳和北极星的景色来校正昼夜”。地基平整的方法是“水地连县”,“县”意为“悬”,即在基础的四个侧面采用水位找平方法,以保持地基的平整度。然后在平地的中间立杆,使杆直立的方法是“将杆从四面八面系上”。从杆身可见,杆子呈竖立状态,这种立杆方式体现了后世的“中正”思想。

(2)确定四个正和四个维度。 《周笔算经》记载:“日出时,立晷,认晷;太阳落山,再认晷。晷两端直,则朝东;如果表盘的中点指向表盘,则为正北和正南。”具体方法是先在平坦的地面上立一根垂直的杆子,记录杆子顶部影子的投影点。日出时,标记为A; 然后以杆子为圆心,以日出时杆子影子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 ; 当太阳落山时,将极影顶部与圆的交点标记为B,连接AB,得到的线段指向真实的东西方向,AB的垂线指向真实的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如今,特种部队在野外求生时,仍然采用极杆测光法来确定方向。 另外,在我国习惯上称东、西为经度,称南北为纬度。 权威著作,如《诗经》、《周易》,称为“经”;以经典为基础的著作,称为“纬”,如《诗经》。 、《乙未》。 原因是首先确定方向是从东到西,然后是从北到南,所以经度很重要,而纬度则不重要。

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

通过测量东南、西北、西北“四正”方向,就可以轻松确定“四维”。 《淮南子·天问训》云:“冬至,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入西南方;春分、秋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入西方;夏至,太阳从东方升起,入西方。”出东北入西北,到正南时,即冬至时,太阳从东南升起,落下西南。 春分、秋分时,太阳从东方中部升起,在西方中部落下……”《广雅》:“未、于夜”。故四维即四个角,即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四正四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 当所有的方向都确定之后,杆子的位置,也就是人的位置,自然就是“中心”位置了。

4、用杆子测量影子,确定四点钟和八节。

四时为二至,二至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尚书要典》中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有“日中”、“日用”、“夏中”、“日短”等表述。 分别表示白天不长也不短的时候为春分;白天不长也不短的时候为春分; 时间最长的是夏至; 秋分是夜晚不长也不短的时候。 冬至是白天最短的时候。 此外,《周礼·春观》中也有“土归称日月四时”的记载。 古人在长期的观测中,首先根据一年中正午极影长度的变化,得出了两至日。 即中午杆影最长时为冬至,中午杆影最短时为夏至。 然后将冬至分成夏至,将夏至分成冬至的一半,得到春分和秋分。 半分点的方法是根据一年中正午两极影子等长且太阳从正东升起的两天来计算的。 这两天是春分和秋分。

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

标准法测量节气

两至确定后,从半冬至到春分,从春分到夏至,得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夏至至秋分,秋分至冬至。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时八节”。

观测旗杆影子的变化判断方向_利用影长测旗杆高度_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

二十四节气地球图

5. 用立杆测量图像并确定“地面”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和尊”上有这样的铭文:“武王征大邑商,遂朝报天曰:于子家在或,自此伊民”。 ”等铭文,其中“忠或”被认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起源。 “中国”一词原本应指周朝疆域内的中心地区。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地区是国家的中心呢? 这涉及“在地下”进行测量。

古代建立国家或城市时,必须用土规确定方向的方法来确定城墙和宫殿、寺庙的位置。 这被视为受天命立国的头等大事。 《周礼》说:“凡立国,其疆土用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皆由土其土所制”,“惟王建国,分正位,组织国与国,立吏, “分明职责,以民为首”,都明确了首都的选择。 规划场地或建筑物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其位置。

文献记载,“地中”是用屠珪的方法测量的。 《周礼·大总伯》云:“以土规之法,量土之深,求日之景(影),以求大地中。……景(影) )日至日五寸尺,谓之地中天地。” 四时之和,风雨之交,阴阳之和。 则万物和谐,国度成立。”是指立一根八尺高的杆子来测量夏至,某处杆影的长度是一尺五寸,所以这地曰“地心”,非东、西、南、北,此为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汇处。 “地球”。“和合”也是“中国”所在的地区。

《周笔》云:“日出时用竿量影,此为天数。周笔长八尺。” 早期杆子的高度之所以为八英尺,是因为人类首先认识到的就是自己的影子,所以选择与人类高度大致相同的杆子作为杆子是有意义的。测量工具。 这种测量方法体现在“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布手能”等成语中。知尺”、“布手能知秤”,这可以从《史记·夏本纪》中大禹“丈量称出身躯”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大禹以身长为标准)以长度和重量为重量标准)。 但现在看来,如果在同一纬度立一根八尺长的杆子,只要测量时间相同,得到的影子长度一定是相等的。 如果以此来质疑古人的不精确,那就有点武断了。 稍后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谈谈《地下》。 ”与“中国”的出现之间的关系。

立一根八尺长、人高的杆子,测出杆子的影子,就可以得到“地中”,得到“中国”。 从“地中”代表天地交汇、四时风雨、阴阳,我们可以感知到对极影测量的分析。 出现的是天、地、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根简单的立在地上的柱子,却衍生出了非常不凡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和、和等“中庸思想”就起源于这里!

内容